不怕别人说丑。
【资料图】
文/姜雪芬
编辑/范婷婷
王姐店铺里的手工棉袄,没少被人说“丑”。人们吐槽店铺装修“不够花里胡哨”,宝贝图“太丑了”,总是透着浓浓的土气。常常有人为她的网店生意担忧:“这哪里比得上那些精心装修的时尚手工店,人家爆款多,赚钱自然也多。”
王姐哈哈大笑:“又土又丑怎么了,舒服最重要。我要的就是这种风格,这门生意从来不怕别人说丑。”说话间,她展示起刚做完的一款老年人棉衣棉裤,自豪介绍道:“高腰深档,加厚加肥,是量身定做的。还可以做开裆裤呢。”
8年前,她发现了老年人冬日着装的“隐秘需求”,自此踏入老年人服装行业,手工制作老人穿的棉衣棉裤。这些年,她在网上卖出了几万条棉衣棉裤,帮数万人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。
别人眼里的“丑”棉衣,却是她和买家眼里的“过冬神器”。店里有粉丝年年回购,甚至加钱让她赶制订单。可她不为所动,甚至每年都要拒掉大量订单,固执地按照下单顺序一件一件地制作。
她说:“这样的手工生意,一针一线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,让人心里踏实。”
创业之初,王姐做的是婴儿服装生意,卖手钩的婴儿鞋、衣服、帽子。她回忆那是一份做得“乱七八糟”的生意:婴儿服装不好卖,而且售后问题频发。当时她也不会经营网店,一年过去,销量严重低于预期。
彼时丈夫刚因意外去世,儿子在读书,女儿只有几周大。作为单亲妈妈,她迫切需要找到一条维持生计的道路。婴儿服装不好做,年轻人的时尚生意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、精力,她觉得都不适合自己。
不过她观察到,一到冬天,总有老人念叨“买不到合适的棉衣”,她甚至看到有老人将一件手工缝制的棉袄穿了好几年,坏了都舍不得扔,说“只有这件穿着舒服”。想到家家有老人,人人都会老,老人的穿衣诉求却常常被忽略,她便盯上了这个隐秘的市场。
她采购了一批棉花、老粗布,一边开着婴儿手工坊,一边在网上发布老人棉衣棉裤定制服务,根据买家要求的尺寸,一个人进行裁剪、缝制、发货。
其实对于手工棉衣生意,最初她心里也是没底的。论服装款式,她不擅长那些精巧的装饰;谈到视觉呈现效果,她既不会修图也不会写煽情的文案。并且,在网上买一件羽绒服非常方便,手工缝制的棉衣却耗时长,通常需要3—7天。她不确定人们有没有耐心等一件手工现做的冬衣,也担心过店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能否活下来。
直到一连发出去十多件棉衣,收到了买家的一致好评,王姐才松了口气。她发现,对于购买棉衣的买家来说,他们不在乎外观好不好看,更关注的是穿着是否轻便暖和,面料是否柔软亲肤。她觉得靠这门生意养活自己和孩子不是问题。
订单多了,自己忙不过来,她招来村里手工活好的几位阿姨,将婴儿手工坊改成了手工棉衣坊,一边在网上接单,一边和阿姨们一起制作老人棉衣。
王姐的手工棉衣作坊,面积有100多平方米,最多的时候有10个女工在里面忙活。屋内棉衣的板子不多,无法所有人一齐开工,常常得等一个人用完板子,另一个人才能继续赶制衣服。场地受限、人员受限,遇到订单尺寸标注不明的,裁剪前王姐还会给买家打过去电话仔细确认,“总是顾不上接新单”。
手工活是 “笨”生意,接一单卖一单。店铺的产能有限,以前每天接到100个以内的订单,通常3天可以赶制出来,超过100个订单,只能7天内发货;现在,订单数量超过100个,王姐就停止接新单了。她解释:“倒不是不想赚钱,也不是不负责任,而是实在忙不过来了。”
为了不影响老人们穿新棉衣,她年年都要拒掉大量订单,让他们去其他店定做。
然而这样“拒绝”的态度,却让店里有了不少死忠粉。买家们交流心得,说很多商家标注的是“手工缝制”,实际上是半机械化裁剪,家里老人说虽然穿着合适,但不完全贴身。要想买到一件称心的棉衣,越来越难。在王姐店里,他们买给长辈的棉衣总被夸赞“新棉衣保暖”,所以每年都要回购。
冬天是销售棉衣的旺季,为了“插队”购买到新棉衣,粉丝甚至给王姐打来几百元的手工费,希望“优先制作”。但王姐全然不顾,依然按照下单的顺序,按部就班地制作,她说“图个心安”。
这些年来,购买王姐家手工棉衣的主要有三类人:老人、病人、喜欢老式棉衣的户外工作者。老人衣服得贴身,棉花含量要适中;病人喜欢柔软材质,王姐将老粗布改成了软棉布;年轻的老式棉衣爱好者同样看中舒服,袖口、胳肢窝都不能做得拧巴。她坚持手工裁剪,要缝制耐穿的棉衣,认为没有耐心,只图数量,是做不好长久生意的。
8年过去了,王姐店铺里的棉衣依然“又土又丑”,她依然不懂运营门道,经常不回复买家咨询,也记不清自己到底卖出去多少衣服,只是估计“一个冬天大概能卖出3000多件棉衣”。
粗略估算,8年来,她的手工坊大约卖出了3万多件棉衣。
不过王姐也不是一味守旧,更不是为了丑而丑,而是一切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。
她发现,这两年做开档护理棉裤的订单特别多。生病的老人多,对棉裤有特别的需求,全国各地铺天盖地的订单砸过来了。虽然手工坊走的是原生态风格,但是遇到有特殊需求的订单,她还是会在裁剪、缝制时,在外层多加一层护理棉,看上去与正常棉衣一样。
这几年老年人也越来越爱时髦了。有人寄来丝绸的面料,让王姐加工制作时尚棉衣,加工费一件多给200元。最近,王姐也紧跟潮流,研究起了时尚棉裙、棉袍,还进了一批花色偏时尚的布料,“既有土土的,也有花哨的,但舒服都是不会变的”。
现在纯手工棉衣作坊越来越少了。眼下年关临近,手工作坊迎来了销售旺季。很多身在外地的年轻人下单,赶在年前给父母、爷爷奶奶定做新衣,表示“即便家里已经有棉衣了,但新年新气象,希望老人年年有新衣穿”。
连着两个月,王姐和女工们白天裁剪、缝制棉衣,晚上打包、发货,一天下来忙得团团转,根本无暇打理店铺,于是在店铺后台设置了自动回复。老顾客们也习惯了她的脾气,佛系下单,耐心等待,说“就算今年排不上号,明年早点下单继续买”。
目前工作坊里的女工平均年龄超过50岁,年纪最大的阿姨已经67岁了。女工们都是附近的村民,做工自由,凭借着老手艺,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,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。
平常,一个女工一天能做两三件衣服。遇到有村子献爱心,给老人送棉裤,大家加班赶制,一气呵成,不到两天就做完了全部93件衣服。
王姐也有烦恼。培养一个能做出精品棉衣的女工,需要一年多时间。年轻人不爱学老手艺,嫌累。对于未来这门生意能走多远,她也不知道。
但一针一线间,这门生意改变了她的生活,也让全国各地数万位老年人实现了“穿衣自由”。一想到这些年,有好几万人穿着自家制作的手工棉衣,过了个舒心的冬天,她觉得这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