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料图】
从人手一杯奶茶的“糖控”,到习惯性查看升糖指数的“控糖”,控糖并非局限于糖尿病患者,控糖饮食方式在年轻人中悄然盛行。用健身软件查看食品营养百分比、研究食品配料表中的添加剂……相较于中老年群体,年轻人将控糖以全新的形式内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。如何控糖?又为何选择控糖饮食方式?我们请广外医院急诊科医生孟祥为您介绍一下。
甜食减压 也会带来健康隐患
不论是家庭烹调,还是制作包装食品,许多食物都会额外人工添加糖类。常见的添加糖有蔗糖、果糖、葡萄糖、果葡糖浆等,我们日常使用的白砂糖、绵白糖、冰糖、红糖都是蔗糖。但是,吃甜食虽然可以帮我们减压,让我们心情变好,也会带来健康隐患。
添加糖不仅会增加龋齿的发生风险,而且作为纯能量食物,过量食用还会引起超重和肥胖。而超重和肥胖,又会使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升高,例如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和癌症。小小的添加糖所引发的长期健康影响是不容忽视的。
世界卫生组织建议,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,添加糖的摄入量应减至总能量摄入的10%以下,并且,减到总能量摄入的5%以下会有更多健康益处。直观地以克数来说,每日添加糖摄入不超过50克(相当于200千卡的能量),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。
隐形糖含量超出想象
添加糖的来源主要是加工食品,比如琳琅满目的含糖饮料、种类繁多的蛋糕、面包、糖果等,以及各种果酱、酱料。100克似乎不太甜的面包,可能含有8-18克左右的糖;家庭自制烘焙的6寸戚风蛋糕,也需要加入50克左右的糖。
在儿童青少年中,含糖乳制品和饮料是添加糖的主要来源。多数饮品含糖量在8%-11%左右,有的高达13%以上。例如,一瓶看似不多的330毫升瓶装茶饮料,含糖量可以高达20克;如果换成等量的看似健康的风味调味乳饮料,含糖量也许会达到30克。
而且,随着含糖食品日渐方便购买,我们甚至在无意中就会摄入更多的添加糖,并在其对口腔味觉的刺激下逐渐成为习惯。
“无糖”可信度到底有多高?
随着减糖理念的深入人心,另一个问题逐渐显现出来,就是那些标有“无糖”“低糖”的食品,是不是就既能享受甜的味觉体验,又能规避糖的健康影响呢?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。因为许多无糖食品中会添加非糖甜味剂。
非糖甜味剂或代糖,如安赛蜜、阿斯巴甜、爱德万甜、甜蜜素、纽甜、糖精、三氯蔗糖、甜菊糖和甜菊糖衍生物,它们并不归类为糖。世界卫生组织强调,不建议使用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,或以此降低慢性疾病的风险。该建议适用于除糖尿病患者外的所有人,包括孩子、孕妇和哺乳期妇女。
非糖甜味剂不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,也没有营养价值。而且,食用非糖甜味剂不仅于体重控制无益,长期食用也会产生潜在的不良健康影响,如提高2型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的患病和死亡风险。
控糖从这里开始
多喝白开水,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含糖饮料指糖含量在5%以上的饮品,果汁饮料、碳酸饮料中含糖多,每100毫升含糖饮料中平均含有添加糖7克,建议不喝或少喝。
减少吃高糖食物的次数 一些食品在加工时会添加很多糖,如饼干、冰淇淋、巧克力、糖果、糕点、蜜饯、果酱等,应减少摄入这些食物的频率。
外出就餐时注意减少糖摄入餐馆里的很多菜品均使用了较多的糖,因此外出就餐时应适量选择菜品。
烹调食物时少放糖 烹调菜肴时应少放糖,或者尝试用辣椒、大蒜、醋和胡椒等取代糖为食物提味,以减少味蕾对甜味的需求。
婴幼儿食品无需添加糖 婴幼儿应以喝白开水为主,如要喝果汁,应喝鲜榨果汁,不要额外添加糖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