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声音,中轴线上的回响:故宫守护人

2023-04-03 14:53:52 来源:北京时间

今年1月,《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(2022年—2035年)》正式公布实施,首次明确了北京中轴线遗产区、缓冲区具体范围边界,为北京中轴线的保护管理提供方向策略和基础依据。故宫就坐落于全长7.8公里的中轴线遗产区范围内,也是遗产区域内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 。作为故宫里为数不多的力学专家,周乾从2003年开始进入故宫工作,并且成为一名传承与保护故宫的研究馆员,用他自己的话说,他就是故宫的守护人。

周乾说,今年正好是他进入故宫工作的第20年,但是当年作为一名工科男,能够进入故宫修文物,这件事连他自己都没敢想过。回想起自己进入故宫工作的经过,他常常调侃的说,他是被“扫”进故宫的。

周乾是2003年从北京工业大学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硕士毕业进入故宫的,进入故宫之前,他从来没想到过 会进入故宫工作。2002年的11月,他研三毕业的时候,参加了一场首都大学生体育馆举行招聘会, 故宫博物院有个位置他和同学都投了简历,但是故宫那个筐里的简历有1米4,1米5高,堆的特别多, 投完后他就把这事给忘了。过了春节他赶紧联系了一家设计院,也得到了对方认可并准备签约。也是当年的3月5号左右,他宿舍的同学接到故宫博物院的人事处打电话,转告他去故宫面试,并且一面试就通过了。进入故宫工作之后他才了解到, 当时可能他是作为古建筑研究人员 通过了初选,但是因为简历太多了,他的简历掉在这个地上,招聘快结束的时候, 有一位人事的老师扫地,看到他的简历, 然后就让他来面试,所以他相当于是“扫”进故宫的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周乾说,刚刚进入故宫周围的一切都让他感觉到陌生和兴奋,但就在这种状态下,他加入了太和殿的百年大修工程。这次大修,是太和殿自乾隆三十六年 (公元1697年)第五次复建后的首次大修。整个工程从2005年正式开始,一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结束。而此前300多年里,还从来没有人到这座金銮殿深处仔细勘察过。

“刚进故宫工作,我和很多的公众一样充满着兴奋,充满着激动。我在想这是皇帝生活的地方,我要看看皇帝在哪上朝呀?故宫为什么有这么多房子?他们是做什么用的?”周乾说, 因为自己是学建筑力学专业, 就很幸运的被安排到一线参与太和殿的大修工程,并要求他发挥专业做一些科学分析计算, 提出更好的保护方案。

能够应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加入太和殿的大修,周乾感到非常自豪,让他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爬到太和殿的房梁之上,看到了整个宫殿的木质结构的组成,同时也吃了一嘴已经积累了300多年的灰尘。他记得,太和殿上的灰尘 有近20厘米厚,踩上一脚喷嚏满天飞。

更让周乾兴奋的是,在这次大修过程中,他们还在太和殿的顶棚里有了新的发现,包括福板和宝匣。回首在故宫工作的20年时光,周乾体会到,其实在参与太和殿大修的时候,他自己一直都是懵懵的状态,不仅对太和殿并没有整体的认知,更谈不上了解故宫。但是随着后期他又参与了角落,神武门、坤宁门、英华殿建、福宫、咸福宫等古建筑的安全评估及修护工作,周乾才逐渐对故宫里的古建筑有了深入了解,同时在保护这些古建筑方面也总结出了很多心得。

随着在故宫里的熏陶,周乾不仅一直在自己所学专业继续深耕,他也越来越喜欢主动了解故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。因为只有这样,他才能将自己的所长更好的应用到对故宫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去。周乾说,他的一位领导曾经对说过,在故宫里面走,你看到的每一块瓦 踩的每一块砖都足以做一篇博士论文,因为它的内涵太丰富了, 历史、文化、艺术、科学技术方方面面,所以他认为研究和保护故宫不能仅仅限于力学专业,要讲文化,讲故事, 让中国文化遗产 走向大众。

在工作的同时,周乾还利用业余时间出版了很多关于故宫的图书。其中,同名图书《太和殿》就是他在参与太和殿大修过程中,将自己记录和测量的资料集结出版的,书中还收录了他在太和殿修缮现场拍摄的400多张照片,这其中很多场景都是包括故宫的工作人员平时都看不到的地方。在这本书里, 相当于把太和殿给拆解了,可以让读者知道故宫建筑的纹饰、材料,知识点非常丰富。

从明永乐十八年(也就是公元1420年)至今,经历600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,故宫的建筑依然光亮如新,屹立不倒。作为北京7.8公里中轴线上最古老的古建筑群,已经成为北京这座城市的标志,同时也记录了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对这座古代建筑的喜爱。

作为新一代的故宫守护人之一,周乾说,在故宫工作的时间越长,越会发现自己对故宫的敬畏和喜爱,未来他会继续挖掘故宫的价值,守护好这座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伟大的建筑。

标签:

回到
顶部